1. 規劃先行
科學規劃是工程項目實施的前提和基礎,針對以往河道治理中存在的問題,在新的規劃設計中應克服單一性的傳統觀念,強化生態、環境要求,以生態型、高起點、前瞻性為目標,達到“安全舒適、資源利用、環境生態”的有機結合。
2. 加強水體流動
加強水體流動能有效提高水體的自凈能力,是促進水生態環境良性循環的重要措施。通過開壩筑涵貫通水系,并根據周邊條件的可能性,引入片區水系以外的水資源,促進水系的流動性。
3. 生態護岸
生態護岸不但能固土防止河岸坍方,還可使水體與土壤相互交融,增強河道自凈能力,是具有自然景觀效果的護坡形式。歐洲許多國家在進行護岸工程設計時,非常注意沿岸的景觀與生態系統,盡最大可能地參照天然狀態下的河海岸形式,避免以建筑物的形式去破壞自然生態系統的平衡。
目前河道治理改造積極嘗試生態型的護岸結構型式:自然原型護岸:采用種植植被保護河岸,保持自然特性的護岸。自然型護岸:除了植被還采用石材、木材等天然材料以增強堤岸的抗沖刷能力。復合型護岸:是在自然型護岸的基礎上加入混凝土、鋼筋混凝土等材料,加強抗沖能力的一種新型生態護岸型式。
復合型護岸常用的技術有以下幾種:纖維織物袋裝土護岸、面坡箱狀石籠護岸法、高效三維網液壓噴播植草法、骨架內植草法、植被型生態混凝土法、土壤固化劑法等。采用多種形式的生態護岸,可以達到護岸、綠化、水土的有機結合。
4.雨污分流
河道遭到污染,主要受工業、農業、生活和其他污染源污染,截污治污迫在眉睫。解決河網水質狀況的根本出路是改變合流的排水體制,在于雨污分流,截污治污,將污水統一排放,可大大改善河網水質狀況,有效提高水環境質量。
5.嚴格實施管理
河道整治建設與管理措施并舉才能達到綜合整治成效和水環境治理的目的。嚴格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河道管理條例》和相關地方法規及規章,才能對河道整治治理建設形成長效保護機制。加強河道管理的法制化建設,加強執法檢查和監督力度,是鞏固河道建設成效、保護水環境的有效途徑。
綜上所述,在河道治理工程中,有非常多的施工舉措會影響周圍的水環境。因此,水利工作者應根據工程的具體特點,采用相應的治理措施,保護好河道周圍的環境,應從全方位的角度進行分析,以此達到預期目標,才能為提高環境的質量和促進城市發展貢獻一份綿薄之力。
上一篇:河道治理與水環境保護問題
下一篇:城市水環境治理與污染控制